1998年度电脑厂商的资本重组是以硬件厂商进军软件起步的。实达收购铭泰和控股东方龙马让人吃惊不小,联想以现金450万美元注资金山软件公司则称得上中国IT领域的年度新闻了。联想高层领导都强调注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功能和应用电脑的开发。临近1998岁末,更有联想参与中科院计算所,吸收计算所600多名员工建立联想中央研究院的消息传来。
方正集团在沪市上成功收购延中实业,并将方正显示器等硬件业务注入,更名延中实业为方正科技,成为首家H股和A股同时上市的国内高科技企业。延中实业为沪市著名的“老八股”,在历次股市的起伏跌宕中都是引人注目的题材,方正能够从延中入手“买壳上市”,使人不由得对其实力敬佩有加。
同创是中国IT领域的一支奇兵,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如果说联想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以正合”的深韵,那同创的发展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奇胜”。王荣之倡导的“木盆理论”虽然一眼看上去,似乎就是为了对抗联想的“木桶原理”而提出的。但仔细想来,发动大家一起“做盆”与其多次的资本运用思路不谋而合。在IT领域里资历尚浅的同创能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跻身“四大天王”的行列,其自身成功的资本运用功不可没。11月底,流传已久的宏图高科技控股同创终于成为现实,不过考虑到宏图本来就是同创的重要股东,这一重组更多地带有股权权重变化的味道,能否给同创带来再次腾飞的发展机会,还要拭目以待。
1998年7月,美国DELL公司在中国开设直销中心,宣告直销分销孰为最佳之争又将在中国市场上演。在全球市场,DELL的直销旋风直上青云,其创始人迈克尔·德尔也成为与比尔·盖茨比肩的新一代青年偶像。其直销模式在全球热力十足,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个人电脑生产商。唯独在中国市场,DELL1995年进入之初也未敢尝试直销模式,仍采用了代理分销的形式。但3年下来,效果平平,终于使DELL下定决心,以直销利器全面出击。虽然,DELL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仍未有明显改观,但其服务器产品价位却相当有冲击力,再考虑到服务器产品用户对直销方式往往更易认同,DELL服务器在中国的前景不容轻视。
DELL的老对头Compaq和IBM也要两条腿走路,开始推出渠道组装方式,一时间直销似乎蔚然成风。而像联想这样的国内品牌电脑厂商则是只向一边倒,紧抓经销代理渠道建设,推广其“大联想”策略,要与代理伙伴共同发展,并推动代理根据自身特点按不同类型发展。
渠道变化的另一特点是专卖店的新生。1998年,家用电脑市场似乎丝毫没有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坏消息所影响,仍然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这使得家用电脑越来越成为厂商关注的焦点。家庭用户需要更适宜的渠道,中关村配套市场式的公司门脸儿已无法满足家庭用户的购物要求,电脑进商场则面临着两面不讨好的尴尬:商场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往往不能让人满意;而寸土寸金的商场对电脑微薄的利润率显然更不满意,这让越来越多的厂商开始选择专卖店形式,这其中包括IBM、Compaq、联想、长城、实达这样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看来,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准了专卖店是未来家用电脑的主流渠道。
“百脑汇”则试图走出一条商场与专卖店之间的“卖场”概念,1998年6月,“百脑汇”开业之初的风波形象地反映了家用电脑市场竞争之激烈。百脑汇先期于320路发布公交广告(320路的起点中关村可是电脑厂商们的大本营),“现在买电脑,一定会后悔”,招致10余家厂商的联合起诉,被判赔款55万元。不久,作为主要投资方的台湾顶新集团也中途退出,百脑汇的声音也弱下去很多。百脑汇的档次更加类似于装修得比较正规的中关村电子配套市场,而其又给人留下了过于急功近利的炒作印象,使人对其市场前途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1998年,流传已久的长虹、海尔进入信息产业领域终于成为现实,但两者都采用了曲线入市的手法:长虹似乎更愿意先凭借自身强大的生产能力建立显示器和DVD基地,并不急于进入PC行业;海尔则从自身最擅长的服务领域入手,开设3C连锁店,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建立软件开发中心,虽说“微笑曲线”理论认为服务和软件处于产业分工中的利润高端,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软件和服务能否在短期内获得利润很让人怀疑。海尔也许是在投石问路,以海尔不停歇的多元化脚步来看,推出自有品牌的电脑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另一著名的家电企业TCL则与台湾致福合作生产,并在产品上率先预装联想软件“幸福之家”,希望藉此切入家用市场。
上面几家家电厂商在进入电脑领域时,都显得颇为谨慎,并没有想象中的一掷千金派头,这一方面当然是由于市场的相对低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家电与电脑在营销生产方式上的完全不同。由于“摩尔定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高悬,电脑厂商最重视的就是物流控制,如有产品在柜台上摆放半年,或是零组件躺在库房里几个月,那对一家电脑公司简直是灭顶之灾。而家电厂商则完全不同,甚至会利用自身的雄厚实力收购元器件囤积起来,这在电脑领域几乎是难以想象的,这是卖鲜果与卖干果的区别。
家电厂商来了怎么办?的确,对于那些仅仅通过简单组装产品生存的企业来说,别说家电企业,任何一个有实力的企业都会对它构成威胁。应该相信,一个产业不断有新鲜血液的进入,保持合理的竞争,这是好事,它会使用户利益得到最好的保证。最终决定企业成败的是用户的选择,用户的选票将只会投向那些技术不断进步、功能和应用不断进步的企业。